李若清:巴楚雄才大自在
一个地域一旦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化传统,那么,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生活在这一地域的群体必为这一地域的文化所化。巴楚文化的特点是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卓然不屈的进取精神、不拘礼法的开拓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好勇斗狠的拼搏精神。画家李若清生于重庆,长于湖北宜昌。她的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都受到这一地域文化的塑造和影响,从而打上深刻的地域文化的烙印。这些从她的日常生活和绘画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巴楚文化的大豪情、大气魄等等。
李若清长得细致精巧、小家碧玉,但是李若清的画很有气势,很有冲击力。李若清的画作,之所以气势恢宏,正是她受楚文化的影响,走的是大道,追求的是大巧,写浩然之气,却给人一种素朴厚拙的感觉,自然又神采焕发,亲切质朴又热烈奔放,显示出的是李若清的返朴归真的大匠之风。她的画作让你回望传统,去体验艺术的真谛;它让你走进生命,去聆听自然的天籁;这也是她师古人,而不唯古人;师造化,而顺应内心;顺乎内心与自然,乃大道也。
汤文选在他的《拳石园画谭》中有两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大道触目惊心,小道赏心悦目。”又说:“作艺要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在朴素中追求巧、奇。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追求的是一种情趣天然。作画巧拙互用,易见成效。然而拙近朴,巧近轻,拙极见朴,寓巧于拙,是为大巧。大巧若拙,非大匠莫成。”
若清的笔墨气韵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定势,却有传统中国画要求的最高准则:意韵高、气势大。气势大,因性情使然,再辅以文化的熏陶,不期然而然的达到气韵生动的极致,所以她的画面也大气恢弘到极致。画画能画得很准确者,大有人在,形神兼备者也大有人在。但能使人感到可爱的形象则不多了。画面谋篇布局、用笔设色的严谨不是若清唯一能做的,但“拙笨可爱”却超乎常人,她笔下的春兰、葫芦、荷花、飞鸟、家禽等等,都是那样的拙朴、可爱,看后令人动心,这就难能可贵了。这乃性情中本有,胸怀中自带,非笔中锻炼而出。李若清的作品看似无序却有序,在不经意中被组织为枝、叶、花、草、禽、鸟的千姿百态,而笔中有墨、墨中蕴笔,湿笔与泼墨、积墨的多重变化所形成的笔痕墨迹之美,达到实写与虚写、抽象与具象的互补、浑然天成的效果。骨力雄强,画风泼辣、行笔苍劲、墨韵酣畅;丰厚、华滋、灵动,处处体现出画家的主观创造性,注入了个人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并体现出一旦进入创作状态,画家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与创造力的不可遏止。
文化素养乃画家之灵魂,没有文化修养的画家不能称为艺术家,没有文化内涵的画作不能称为艺术品。一件艺术作品,不仅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出一种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清代方亨咸曾说:“绘画,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经年累月,刻画研究,终一匠耳,何用乎?”又如《书议》中提到的“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纵观古今大师,哪一个不是饱览群书、学富五车的,画者内心文化的修养不同,其作品与意义也是不尽相同。李若清大学毕业以后,到某航天军工单位工作,多年的半军事化生活不仅淬炼了她的思想,更是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对中国的传统儒、释、道文化精髓理解颇深。学后而知不足,她自己深感学识不够,遂先後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画研修班潜修学习,得到了书画家霍春阳、史国良、梅墨生、陈绶祥、齐辛民、刘曦林等老师指点,更上追齐白石、吴昌硕、李苦禅、潘天寿等国画大家笔墨意趣。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造就了她丰富的笔墨语言系统。无论或俗或雅的格调,还是或聚或散的情意,不仅体现在作品之中,更让人去追寻作品里的“画外之意”与“境外之思”。
李若清的大写意花鸟画,着眼于大,又能尽其精微,达到了大拙大巧的境界,同时也体现了当下的时代精神。有人说她的画浑厚拙朴、画如其人;有人说她走的是正道,追求是大巧,追求的是大写意的浩然正气,显示出的是拙朴的大匠之风。说到此,李若清笑了。她说:“我就是我,不是其他人,我画自己所思所想,仅此而已”。听到没?巴楚文化的影响还真是深啊!
王小宽 201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