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法基艺术回顾:行走的足迹
2017-01-17 21:17 | 点击:
次
一、 一个人•杭法基《消解》系列作品篇
杭法基作品(指“消解”系列)既不是文学也不是绘画,不是形式打动你,字体消解以后也让你无法阅读,这样的记忆很有意思,作为一种微观叙事,他反映“底层”视角。孙振华也做过一个老红军的展览,但他没有把它打碎。杭法基做志愿军日记有一个词叫“蚁族”,就是蚂蚁的微观放到历史的宏观来说,我们大家都是社会底层的蚂蚁,个人内心都十分丰富,可是随着时代拉远就像孩子看蚂蚁它的悲欢,这样对记忆打捞的方法。……但是杭法基把别人的日记复印件让你翻,原件打碎让你看,他不是一个个人的自传,是一个底层民众一个整体性的呈现。
—— 批评家 殷双喜
关于中国抽象艺术理论,通过他的作品我就深化了一些新的补充和注解:介入历史和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再就是中国的抽象艺术有它和西方抽象艺术不同的意义,当然,基弗也介入历史,但我们介入历史的个人疼痛感与基弗由个人出发所达到宏观的疼痛感是不一样,个人疼痛感是小气泡泡无关紧要,但是成为不断涌现的泡泡就变成了泉水,我们不会断,它里面有大量的密码、信息、耳语、独白什么都有。我引用阿瑟达夫一句话,凡是满足内在需要的表现手段都是神圣的,而抽象艺术与神圣永远连接在一起。
——批评家 徐虹
他这种作品,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诱惑,结果造成一种形式的欺骗。因为它看起来是一幅画,实际上又不是一幅画,非常有意味的是叫消解,把一些日记、各种各样的报纸裱贴拼撕成画面,但是非常有意味的是他留下原件复印件同时展出。这里头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他是用形式的箩筐 装载的是观念的内容。所以他这个作品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中国历史的批判和政治现实的反思这样的内容。
——批评家 王端庭
(以上文字摘自于2015年“一个人•杭法基水墨消解展”学术研讨会文稿)
二、一个人• 杭法基《抽象实验水墨》系列作品
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具有时代性的艺术课题。……在回顾和评价近20年现代水墨运动的实践进程的时候,我(也包括不少艺术评论家同仁)总是会想到有一位属于最早从事水墨实验的画家之一的人物,那就是杭法基。他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以水墨的抽象表现为专攻的目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历久经年,他在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和表现自己思想情感上达到了自足的境界,终成自己的一家面貌。
……他的作品看上去画无定法,随机应变,形态多样,但贯注了饱满的人文关怀,让人从外在的形式中感受到内在的文化品质。可以说,这是一种以抽象形式为表现语言的文人画。
一个画家的作品在整体上终究是画家的心理、性格和气质的反映。杭法基的抽象水墨作品,就透溢出他的心理、性格和气质。……他甘于淡泊的生活方式则使他的作品有着发自内心的激动,却无外界尘世的喧哗,……画为心象,他的画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他的心理与精神,成为一个属于他的心象世界。我以为,这个世界展示了杭法基的处世态度与人生理想,也让人与它的纯粹品质发生共鸣。
——范迪安 摘自2002年出版的《杭法基抽象水墨画集》前言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以来,在大陆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水墨”和“学院写实水墨”,也出现了以抽象艺术语言研究为特色的“实验水墨”,出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验水墨画家,他们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抽象性绘画。这些艺术家有杭法基、刘子建、张羽、王天德、胡又笨、石果、闫秉会、李津、张进、杨志麟、王川、魏青吉、梁铨、杨志麟、杨劲松、洛齐、一墨、魏宝荣、魏立刚、李广明等。近年来,又有李华生、晁海、何灿波、孙伯钧、肖舜之、李文岗、张卫等一批艺术家在实验水墨方面展开了新的探索。
——殷双喜 摘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抽象艺术》一文
三、一个人•杭法基《现代水墨肖像》系列作品篇
在艺术上我是两条腿走路,所谓“两条腿”走路,只是表明自己在艺术实验中有更大的自由与自主性,不管是抽象还是具象,我是无“象”法门。同时也不为风格主义所捆绑,艺术的当代性是排斥风格主义的。从纯抽象至意象与心象的“具象”,是一种取乐式的自由跳动,真正当代的语境是不分具象还是抽象的,也无风格主义的偏向,这些只是出于兴趣来变换不同形式而已,今天艺术的特点就是自由与多元。当然,我会继续深化与挖掘水墨肖像形式中的未达之意,这类水墨八十年代做过,但不够深化,浮光掠影。今天在搞“消解”艺术的同时,也很想真实的按自己意愿再去画点这类水墨肖像画,纯粹、本真而又蕴含内在的当代性是自己的追求。我对自己是不满意的,艺术需要与自己较劲,一切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发挥,走到哪是哪!
……
“形象”总是按“形”而画的,而“心象”则是由“心”而生,我想追求一种诗性,不论是激情还是抒情。德库宁的作品是典型的“心象”式抽象,充满激情与内在“解构”性力量。一个孤独行者的梦幻人生,过程却是真实的,而这种认识论上毫不隐讳的虚无观,与我的作品乃至行为状态还是有一种内在关联。或许人类的最终就是一堆废墟,一个人本来就是一棵小草而已。
—— 杭法基 (摘自与友人谈话的记录)
四、一个人•杭法基《早中期国画人物》作品篇
我和杭法基是老朋友了,85年黄山会议就认识,……这些作品是他在放松状态下创作的,更接近于人性的一面,让人们看出了他的心境的轨迹。但我觉得杭法基在骨子里特别想要找他想要的东西,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水墨实验探索上,他坚持不懈地探求,为自己的艺术目标而长期奋斗。两方面艺术追求的结合,显示了他的优秀的艺术品质……
——批评家.贾方舟 (摘自2012年“杭法基水墨人物展”采访文稿
对杭老师的了解认识要有两个角度。从全国角度看,杭老师从80年代就对当代水墨进行探索,这要放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大环境下来理解。杭老师的当代水墨研究在当时全国是非常有影响的。另一个角度,就是杭老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创作实践的艺术家中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有明确方向追求的艺术家不多。后来由于个性,杭老师不愿与外界交往过多,主动缩小了交往圈子,把更多精力倾注于探索。但从今天的画展看,他的创作、思维一直没有停步,保持了与艺术界发展同步。今天展览只是其传统部分,是相对传统的题材,但其形式语言还是有很多新意。我很早就跟杭老师学过素描,所以能有这种体会。
——批评家.吴鸿 (摘自2012年“杭法基水墨人物展”采访文稿
杭先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艺术家,他把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思考,同时也把几十年的人生感悟都带进了自己的艺术。……我跟杭老师聊过,这些画是他在抽墨水墨探索创作之余休息调剂时的作品。但这个展览只是他作品的很小一部分,他是纵向型艺术家,也就是说他具有控制多种艺术风格的能力,他的抽象水墨、佛像以至于油画写实都能展得开,文章也很好。这次展览的作品继承了传统,算是文人画的一支。
——批评家.杨卫 (摘自2012年“杭法基水墨人物展”采访文稿
五、一个人•杭法基《拼贴》作品篇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某种机缘,促使我搞过一段时间不长的拼贴。那时西方的艺术很难见到,后来有幸一位朋友悄悄送我一本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小画册,其中马蒂斯,马瑟维尔等大师的拼贴作品使我感到异常兴奋,加上当时文艺界“冰融”的形势,也促使自己由刚开始的布贴直接踏入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拼贴画,并将当时学的油画版画国画中的可用因素融入其中。两年多时间,搞出了一批挺有意思的东西,发表与展览搞得火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总觉得这些作品中过强的工艺性与装饰性自己不是太喜欢,加上难以割舍的水墨情愫,使我又重新拿起了毛笔回到水墨创作中来。然而,拼贴艺术经历中的抽象因素对我思想上的松绑与解放,或许是我当年由传统与写实的方法直接跨入抽象实验水墨摸索的最主要的动力。
——杭法基
六、一个人•杭法基《早期油画素描速写》作品篇
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我曾画过许多油画写生及素描速写类习作,尤其素描速写画得最多,虽然散失许多,但手边仍然保留了不少。现在看这些画在技法上是老了一点,不过感觉质朴并无浮华。自80年代初走上抽象实验水墨之路后,就逐步不再画写生类作品了。尽管青少年时代曾留下过不少凄风苦雨的记忆,但也有过许多开心快乐的日子。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在那个“红色”年代,一段长长的岁月我曾远离尘嚣,沉没在江南农乡深处,心无旁骛昭昭然寂寂然,至今那些日子难以忘怀。如果说在画室中没有画过多少石膏像倒是真的,但在农村的日子确实是画过许多农民的形像,自己也受益匪浅。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岁月蹉跎,时光荏冉,有些往事也叫人不堪回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大病难愈,意志消沉,最后居然挺过来了,现在老了倒活的好好的,内心留下的唯有感恩。
记得我曾写过一首小诗,现在我将其中一小段抄在下面,作为结束 语 ,也可以激励自己 :
默默地
我走过的路
就象暗夜中
寻找星星
淡淡星光
点亮了
一盏心灯
顺着弱弱的光
我找到
曾经丢失的
勇气与自信
——杭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