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光的五十七年丹青缘
赵志光
1938年生,河北省怀安人。196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花鸟画学会名誉会长。山西人民出版社编审(教授),原副总编辑。中国版协连环画研究会原常务理事、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现顾问。擅长中国工笔花鸟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大隐隐于市他信仰的是艺术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是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成为张其翼、孙其峰门下学子;如今众声喧哗的时代,他倾注心血,默默耕耘,画出了花卉鸟禽的灵魂。 他以中国画传统水墨工笔技法运用为宗,以蓝、白、绿、灰等冷色为画面主旋律,静谧、含蓄间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脉。大隐隐于市,他信仰的是艺术精神,他正在完成一个宿愿,他就是赵志光先生。
两鬓染霜,慈眉善目,一副银边眼镜,身着棉布短袖衬衫、老式西裤,手拎一军绿色旧式帆布包,脚踏一双传统大头皮鞋的他姗姗而行。窗外鸟鸣蝉语,街道热气蒸腾,丙申年夏至这天,我有幸见到了这位浑身散发着朴实与亲和气质的艺术家。
夏至的空气正是闷热,在采访期间,汗珠不断从他额头渗出。已于耄耋之年的他,却不顾炙热的天气,上半身始终保持微微前倾,下半身半坐于木椅,以一种慈祥老者的姿态侃侃而谈,话到动情处,他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来滋润已经略带嘶哑的嗓音。
在娓娓道来中,我跟随赵志光先生回到了属于他的青葱岁月...
1938年的一天,河北省张家口市一户普通人家中,一个婴孩呱呱落地。寒来暑往间,1959年,21岁的赵志光进入天津美术学院(原河北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专业。大学毕业后的赵志光,带着满腔热血,胸怀理想与抱负,肩抗满满两箱书籍,在旧式绿皮火车漫长十几个小时“哐当哐当”的声音中,踏上了山西这片黄土地。
“优秀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谈及日后的艺术创作,他言语间流露出对花鸟画的执着追求。在其他人都专注于山水、人物画的时候,赵志光却醉心于“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大自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赵志光开始专注于花卉鸟禽资料的收集,观察花鸟、白描写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开始,便是五十七载风雨无阻的坚持。
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赵志光,每个周末都会带着两个馒头,坐进公园的花窖中,春写水仙、夏描荷花、秋画菊花、冬绘杜鹃。夏天潮热湿闷的花窖,汗水浸湿衣衫,滋生了浑身的热痱,但他对艺术创作无比敬仰的情怀散发出股股清风,涌动弥漫了整个花窖。水仙的冰肌玉质、玉兰的高洁清幽、菊花的幽静含情、杜鹃的清丽脱俗、荷花的亭亭净植,深深拨动着赵志光的心弦。花窖的管理人员,由不解到默许,由生疏到熟络,由戒备到朋友。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他整整坚持了十年的时间。
十年间,收集了大量的花卉资料;十年间,他一丝不苟,锻炼了他扎实的线描功底;十年间,他不懈追求,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成就。赵志光先生十年风雨无阻的艺术执着,让我想起了英国著名文评家塞廖尔·约翰逊那句话——“优秀的作品不只是靠力量完成,更是靠坚定不移的信念。”
《含露》
一副画作的好与不好,留给世人的是精华还是糟粕,时间就是最好的过滤网
说到这句话时,他双手微微交叉轻轻地挺直了上半身
在他看来,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艺术“速食品”都会在艺术长河的绵延中逐渐被淡去。秉承着“用情至深、感人至深”的理念,他的每一副画作,就如同他膝下的婴孩,由他亲自创造,赋予这些作品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从起稿、制作,到一幅作品的最终完成,前后往往跨越数十载
1990年,赵志光起稿作品《清波雅韵》。直至2015年12月26日,这幅作品制作完成。这中间,整整跨越过二十五年个秋冬春夏。初稿画完,他小心而工整地将其存放起 来,每每间隔三两日、几个月、一两年,他都会拿出来重新审视一遍。从线条、色彩、构图、墨色渲染等要素,取其精华而去其粗陋之处,不断修改、整理、完善。就这样经过反复揣度,一年又一年的悉心雕琢,他的一副作品才终于问世。二十五年,不仅是一副画作的完成,更是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坚持,对艺术理想的孜孜追求。
此刻,回望北宋元丰年间的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学士聚会于驸马都尉王诜府邸西园之中,他们游园赏景,把酒言欢,寄情山水文墨,创作出传世经典名作《西园雅集》,为后世人们对崇尚和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那一份“雅”立下了标杆性的坐标。如今虽无古人作伴,但他仍怀古人之心,畅叙幽情,共勉着,前进着。
《清波雅韵》
而作为当代艺术家,他的工笔花鸟画淡雅恬静,画风既集成了赵孟坚的秀雅,又诉说着他自我的精神表现和创新。
画风静雅秀美,含蓄内敛;用笔细劲精妍,色彩雅淡,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精微秀美的线条描绘出花草、鸟禽的灵动自然,柳荫花燕在他娴熟的钩、勒、擦、点、染传统技法刻画下,灵动清新。在他的笔下,花草高洁雅致,线条脉络明晰,花鸟相映,自然相合,清新无比。论笔墨,吴昌硕与任伯年不一样,黄宾虹与齐白石不一样,一望可知。而赵志光先生的笔墨世界让你领略到“见微知著”的中国传统艺术最为讲究的细微精神。
此外,色彩也是他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赵志光的画作充满着雅致、静谧的情调,洋溢着纯粹的自然风味。在线条、色彩等画面要素中,他常常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背景的处理,注重画作中色相的变化融合,强调环境对于色相的变化。这既尊重传统中国画的固有色观念,又不拘泥于此。对于色彩的独特表达,让他的工笔花鸟画始终充满着一种静谧而坚定的生命力量,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赵 水 仙 ”
翻阅赵志光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水仙的钟爱,这也让他得一趣名“赵水仙”。在“水仙”系列作品中,赵志光恪守传统笔墨底线,对水仙的描绘做出取舍。他笔触之下的水仙,花蕊鲜明立体,花瓣淡雅含蓄,没有水波的出现,却出落的飘逸荡漾、生机勃勃。他于笔墨世界中,坚持自己的精神取向,用心感悟自然万象,意在线条、色彩中表达情操,把中国画传统笔墨和自然物象的审美有机结合起来去表达美好的意境,形成自己崭新的艺术生命力表达方式。
《水仙》
采访接近尾声,赵志光先生起身,抱来一摞厚厚的笔记本。
翻开其中一本,内页白纸上写着“作画笔记”四个字。我诧异于这位老先生的认真与执着。在他多年的作画过程中,作画笔记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创作心得、色彩搭配、笔法运用、线条勾勒等等内容,都被他细心地一字一句记录下来,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累积了厚厚十几摞本子。
这让我想起艺术家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大匠之门”。这是老先生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正因为他木工出身的经历,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让他终成一代大师。赵志光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也造就了他如今的艺术家风范。
赵志光先生说,一幅画作,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或许,画家赵志光是那一位砥砺不辍的追逐者与记录者,他的每一滴墨,都是非凡之举;他的每一个笔触,也都是赤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