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良助力沧州木板大鼓走向京城

 刘云良助力沧州木板大鼓走向京城

(沧州日报 尹超 陶伟 摄影报道小时候,他痴迷民间曲艺,钟情木板大鼓;工作后,他默默关注,见证了木板大鼓每一次发展;事业成功,他把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投给了木板大鼓,直至助力木板大鼓进京绽放。他叫刘云良,是沧州市玉鑫木材公司的老板,年逾半百、事业有成的他偏爱家乡民间文化,并一直为推广和发展木板大鼓努力着、付出着,被人们誉为“文化使者”。
钟情木板大鼓几十载
刘云良是沧县纸房头乡东纪家洼村人,从小就喜欢民间曲艺。那时候村里娱乐活动贫乏,一有演出,不管本村还是邻村,人们都呼朋引伴而去,每次都少不了刘云良。
十几岁时,他开始注意到木板大鼓,觉得既能娱乐,又有教育意义。村里有几个老人会唱木板大鼓,刘云良特别想学,但当时门槛高,老人家们不愿意随随便便收徒弟,后来当兵、工作,也就没有时间学了,他觉得挺遗憾。
二十多岁时,刘云良参加工作,那时候文艺演出本来就少,像木板大鼓这样的小众曲艺,演出机会更是少得可怜。“那会儿,想介入支持木板大鼓也很难,很少有活动,演出也没有舞台。”说起这些,刘云良总觉得有劲儿没地方用。
盼望着盼望着,转机就来了。2004年8月,沧州木板大鼓被定为“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着木板大鼓一步步发展起来,刘云良由衷地高兴。
成为“非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鼓励与支持,木板大鼓的演出也多了起来。但凡有演出,刘云良必去捧场。这一来二去,凡是和木板大鼓有关的人员,他都十分熟络。木板大鼓有什么新发展、新动态,总会有人告诉他,他也乐在其中。“说实话,以前对木板大鼓的发展是有心无力。”刘云良说,现在事业稳定了,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和支持沧州木板大鼓的发展。助力木板大鼓进京
8月的一天,刘云良和当地一些文化、曲艺界人士小聚,听说想做沧州木板大鼓进京展演的策划活动,由于找不到赞助,他们当时只是有这么个意向,并没有实施计划。刘云良听到后来了精神:“这是好事,我赞助!”
资金难题解决后,后面的事就顺畅起来。
刘云良找到了北京的朋友陶洪君。陶洪君是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华夏文化艺术委员会会长,沧州人。一听这事儿,陶洪君也是二话不说应承下来,并交由印象中国网负责人陶伟担任总策划,联系场地、安排彩排……仅仅半个月时间,北京方面演出前的准备全部妥当。
进京展演的日子到了,9月10日14时30分,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京昆厅,刘吉舞狮团表演的《金狮狂舞庆盛世》拉开了展演的序幕。
少顷,弦乐响起,鼓声阵阵,木板清脆。刘吉舞狮后,赵福云、刘凤鸣合作的《罗成算卦》,把观众带入了木板大鼓的声色韵味里。浓郁的地方腔,深情的鼓弦乐,浑厚粗犷的唱腔,似说似唱、似叙似述,使听者倾心。
“不只是唱腔感染力足,还有通俗易懂的故事里蕴藏着的教化意义,有的点化人生,有的教人向善。”一位观众看过后这样评价木板大鼓。
刘云良助力沧州木板大鼓走向京城
作为协办单位的负责人,刘云良也受邀观看了这次展演。看了无数次的木板大鼓,在北京,刘云良又品出了不同的味道,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展演中最小的演员王馨迪表现亮眼,她是木板大鼓名家王银河的孙女。小姑娘刚10岁,在舞台上的爆发力一点儿也不逊于长辈。刘云良直呼:“咱们的木板大鼓后继有人啦!”给木板大鼓一个地方舞台。
刘云良助力沧州木板大鼓走向京城
作为民间曲艺,沧州木板大鼓虽然历史悠久,并有专家称其是北方鼓曲的根,但它在全国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多方努力。但努力的前提是,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一直以来,推广家乡文化,让家乡文化走进北京、走向世界是刘云良的愿望。有任何契机,他都不会放过。
刘云良喜欢各类民间曲艺。现在,每逢周末,他会带着家人去天津,找个相声茶馆,品着茶,听听相声。有时候他会想:什么时候身边能有个木板大鼓的剧场?想着想着,这事儿就要成真了。
“我正筹划着盖一个剧院,给民间艺术提供一个舞台。这样可以解决‘想看的人看不到,想演的人没有舞台’的问题。”刘云良觉得,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木板大鼓,除了各方的支持和保护,给他们一个舞台,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