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穆之美——专访现代都市水墨画家李建刚
2016-03-15 15:14 | 点击: 次
李建刚 1954年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1969年定居武汉,职业画家,武汉益合美术馆特聘画家,新加坡集菁艺社特聘画家;作品“汉唐遗韵系列”入选中法文化年《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联展;2006至2009年,《城市系列之五》《城市系列之六》《汉口印象》《城寂》等作品连续四年获“武汉中国画作品展”学术奖;《都市记忆》入选第二届国际华人美术名家作品联展;《都市夜雨》入选建国60周年湖北省十一届美展;《都市系列》作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湖北画家联展;曾多次在新加坡、武汉等地举办个展、巡回展,出版《墨韵山水》《都市水墨》等个人画集。
文/陈景丽
李建刚:江城物语-68X75cm 绘画是表达思想的图腾
李建刚:汉口印象-68X68cm
李建刚:钟声-68x84cm 离传统不远,离现代更近
李建刚:都市夜雨-97X179cm
李建刚:古镇夕照-68X68cm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
李建刚:丽江印象-108X180cm 原标题:酣畅笔墨 呼唤塑造静穆之美——专访“现代都市水墨”画家李建刚老师
李建刚:等待天亮-75x142cm
静穆之美——专访“现代都市水墨”画家李建刚
李建刚被业内称为“都市水墨”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中,黑白灰组成的蕴籍画面,呈现厚重、静穆之美。在他看来,黑色代表坚强,灰色代表思考,光代表希望。他用大面积的水墨勾勒出现代都市的混顿与沉重,表达的主题始终围绕都市、人文和气候,关注人性、关注环境、关注当下的生存现状。透过他的作品,试图探寻混沌背后的生命意象和人文密码。
李建刚出生于河南洛阳的黄土高原,小时候,明澈的空气中,常常混杂着泥土的芬芳,崇山峻岭间连绵不绝的壮美气势,与浑黄天地的苍凉之美相互映衬,成为他记忆中永恒的画面,成为一个画家的梦想悄悄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
自8岁开始,李建刚便离开故乡,跟随军人出身的父亲四处辗转,15岁到武汉参军,并最终定居武汉。关于故乡的记忆渐渐模糊,而他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李建刚正式走上绘画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从部队转业后,李建刚被分配至湖北省军区招待所工作,从基层干起,逐步晋升为总经理、董事长。因工作的缘由,他接触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书画大家,在名家名作的强烈感染下,他潜藏于心底的艺术之梦开始蠢蠢愚动,在周韶华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忘我地学习绘画,并一发不可收拾,对艺术的追寻逐渐成为李建刚欲罢不能的生命需求。
从艺术审美之旅开始,李建刚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活。由于身处都市,与车水马龙朝夕相处,都市文化的演变沉积,让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常常徘徊于街头,观察、沉思,试图通过绘画与城市对话,捕捉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当时,由武汉发起并风靡全国的“85美术思潮”,成为一场艺术运动,更是一场文化运动,它所倡导的新艺术观念和形式使中国从此形成了新的艺术面貌和格局。李建刚受到很深的影响,他在学习与实践中也渐渐体悟到,绘画主要是解读自我对人性、对社会的认识,绘画艺术是表达思想的符号、图腾。他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于都市空间的思考,促使他创作了一系列的都市作品,“都市筑梦系列”便是他的处女作。
古老的城楼、矗立的教堂、拥挤的街道和人群,这些喧嚣的都市符号犹如七彩的音符,超越时空,延伸空间,融入到李建刚的作品中来。他一方面学习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吸收老师周韶华先生博大的艺术气质和语言特点,在艺术探索中,逐渐摒弃掉具体的一物一景,而是用抽象的笔触勾勒出都市景象,“用淋漓之势”释放绘画的视觉。
《都市系列》所表现的现代都市人的压抑、环境污染的严重;《混沌感受》系列所表现的天地之大美、万物之大象;《墨韵山水》系列的自然之景,气韵通达,都彰显出画家对于都市、对于环境、对于生命的关注,创造性的绘画风格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作品中,黑、白、灰成为永恒的主色调,黑色代表坚强、灰色代表思考、光代表希望,表达着高楼林立的“都市盒子”里人们麻木、紧张的生活状态,并试图通过对生命深层的探寻追求更高的境界。
李建刚的新人文绘画与城市的结合,将他对城市的理解诠释于画作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曾连续四年荣获“武汉中国画作品展”学术奖,2012年荣获新加坡邀请展金奖; 2013年受聘为新加坡集菁艺社特聘画家。作品《小巷印象》、《夕照》、《嵩山古寺》入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宣传册,集菁艺社《都市水墨》系列作品展得到新加坡第一大刊《新民日报》的大篇幅报道。
集菁艺社社长何劭斌曾专门撰文评价道,李建刚的都市水墨系列,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人文思想,艺术方向符合水墨画历史发展的趋势,从技法创新的角度看,常常出人意料,不论是构图、颜色、造型、题材等方面,都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李建刚说:“在绘画艺术上,我最仰望宾虹,敬佩可染。”他认为,黄宾虹是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衰年变法,形成了“黑、密、厚、重”的画风,“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李可染的作品实现线性笔墨结构向团性笔墨结构转变,浓重浑厚,重视意象的凝聚,将光引入画面,使作品具有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
李建刚在学习和吸收前辈大家创作风格的同时,也注入了自己的创新与实践,黑、满、厚、润、静是他绘画风格的创新。在他看来,绘画属于造型艺术,绘画的本质是创新。于是,在他的创作中,在中国传统笔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光影,运用中西结合的手法,用浓、淡、焦、宿、诸墨,描绘出所写物景仪态万方的生命感观,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美学特征。他认为,绘画是理性与情感的表达,同时又体现着自我的个性与超越。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用大写意的水墨技法,用大面积的墨、色冲撞形成色块的重叠、融合、外溢,厚重的焦墨、宿墨将造型圈定起来表现出外拓、压抑的视觉效果,加强了画面的悲剧意象,以酣畅的笔墨,梦境的幻象,引人思考,让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水墨和造型,而是一种倾诉,一种忧虑,一种痛苦,一种责任。《城市系列》、《都市夜雨》、《都市物语》等系列作品均令人回味和反思。
清华大学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评价道:“李建刚的绘画一方面吸收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同时又充斥着现代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大块的水墨渲染出介于抽象和朦胧之中的意境。”著名美术评论家赵玉昌称:“李建刚的画作‘离传统不远,离现代更近’,那些大面积的黑挤压白和光,就如同迸发出了我们心地压抑已久的呐喊,白穿透黑而闪光,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看到一片灰黑纯素间点点返璞归真,他的笔触充满着激情,没有世俗与油滑,没有做作与玄虚,小处见大,呈现出一种混沌像、静穆感、悲凉味和沧桑气。”
著名美学家、美术理论家王朝闻为李建刚画作题词:“城市的现代化为不可避免之势,如何在喧嚣中发现静穆在感受!”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主张“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站在李建刚的画前,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生命张力,一股浓烈的城市气息,一种静穆的庄严。
画家在释放着他的视觉,也在释放着我们的视觉,传递着一种对当代社会人生命处境的思考,对城市未来美好的寄托,同时也关注着都市人的精神空间,关注到人性、爱和自然,在点线面、黑白灰的自由组合里,捕捉光束和希望,在忧虑中寻找都市精神空间的重建。李建刚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城市建筑的表面,他的视野是开放而深层次的,希望透过城市的眼睛,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的期许和追求。他以酣畅的笔墨,梦境的幻象,引人思考,或喜悦,或兴奋,或压抑,或抗争。
“气候·都市·人文”是李建刚近年来绘画所表达的主题,反映都市人的生存困境和焦虑。他认为,都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都市化代表着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引发出了诸如心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个人的思考融铸于作品中,引发人们的沉思,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期望能够唤起现代人对中国文化﹑历史及自然更深层的反思,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发现和感受人间最朴素、真挚的大爱。
李建刚说:“气候变暖的问题将是100年来全球的主要问题,我会继续围绕这个主题创作下去,如果能用我手中的笔为下一代做点事是我很高兴的事,将快乐自信的走下去。”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月夜、黄昏、鸟儿、树木、教堂、古楼房及新建筑等,在他的笔下交融,用心交织成空灵而深邃的水墨作品,情景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内在艺术精神。品味他画中的幽远境界,一份静穆感受油然而生!他的老师周韶华评价道:“建刚的画作无疑承载了时代与文化的双重内涵,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自然纯朴,融汇古今,抒发他对于现代城市演变的感怀。”
李建刚在艺术宣言中写道:“我在朦胧的墟空中捕捉光束,点亮我艺术与生活两盏灯;我在钢筋水泥搭建的都市里寻找自由和爱;我用传统的笔墨描绘当代的都市生活,在点、线、面、黑、白、灰的自由组合里,留下一份久远的、埋藏至深的痕迹……”
李建刚说:“都市题材是我一生追求的创作目标,追求更纯粹、更熟练的技巧,构图更新颖、表达更深刻。未来10年,是我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要多创作、多思考、多探索创新。把10年光阴把握好,都市题材方向、主题不变。我一直追求能画一张让我有所触动、让我看后掉眼泪的画作。”
他期望通过笔墨呼唤和塑造一种静穆,这是城市的梦想,也是他艺术追寻之梦!
“行走在都市里,只为求我在。吾体画中静,一身云雨来。”李建刚的诗句传达出他的艺术情怀。(来源:环球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