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颉,不要给人生设定界限

 嵇振颉3.jpg

嵇振颉近照

这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

孩子很小的时候,家人会在他面前放一堆东西,比如书、玩具、篮球、好吃的零食,抑或是其他东西。按照老法,孩子选择什么物件,未来的人生轨迹就大致会如此。

或许你会猜,嵇振颉会选择书,因为这似乎和他现在喜爱的写作有点沾边。

恭喜你猜错了,他什么也没选,只是茫然地看着眼前几样花花绿绿的东西。

或许在那一刻,他就不想让人生尘埃落定。未来做什么,凭什么要在3岁时就定下来?那样多没劲,好像后面几十年的光阴都是依葫芦画瓢。

他出生在一个爱书的家庭,从祖父那一辈就喜欢藏书,到了父亲这一辈,家里的书堆得到处都是。这个画面颇有点温馨的成分,祖父戴着老花镜,捧着一本线装本的中医书;父亲则在一堆古籍中找寻颜如玉、黄金屋;而稚气未脱的他,也“装模作样”地拿着一本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

看得多了,自然就有种想写的冲动。嵇振颉和写作结缘始于高中阶段,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一个全国性中学生作文大赛。那是在一本杂志的封底看到的信息,用小五号字体,挑战他300度的近视。看清楚了,是一家有影响力的杂志社办的作文大赛。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中等偏上,性格有些木讷、内向,平时很少有人关注他,更遑论有机会接近漂亮MM。现在这么一个好机会,怎么能放弃?写,马上就写。熬了几个通宵,三篇两千字的文章歪歪扭扭地躺在白纸上。初稿当然不是终点,改稿子又耗费了一段时间。特地从文具店买来精美的文稿纸,小心翼翼地誊抄。寄出的那天,天是湛蓝的、风是柔和的。和风暖阳,熏得路人有些昏昏睡。信封塞入邮筒,好似在邮寄一份希望。

此后,学业繁重,他再没有精力关注大赛进展。几个月后,父亲兴奋地朝他挥了挥手中薄薄的纸片。那是邮政包裹领取通知单,附言一栏是获奖证书和奖品。那次比赛,全国的参赛人数有好几万,最终脱颖而出的不到两百人,百分之一的中奖率。

周围同龄人看他的目光,不再是那样冷漠。走出边缘人的处境,真好!本来以为,荣耀也将仅仅止于此。但是,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那份杂志的读者对象是全国12—18岁的中学生。你想想啊!全国有多少痴迷文学的学子啊!

近一年的时间中,他家的信箱常常被全国各地的信札塞满。每天都能收到几封信,不同颜色的信封和信纸,还有那一张写信的稚气面庞。大部分人是对他的作品表示肯定,并对文章中描写的场景产生共鸣。更让他荷尔蒙涌动的,是有几个女孩子向他表达爱意。更有甚者,还有人邮寄了照片。照片上的女生,或清纯、或秀美、或端庄、或文静,有各种风格个性。特别是其中一个来自广东的、名叫雯雯的女生,好几次写信过来,每次都是长长的七八页纸。信中,她把自己遇到的迷茫和苦闷都向她倾吐。或许,雯雯已将他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只可惜他情窦未开,对男女之事没有任何感觉。就这样,他就错失了一段段美好的恋情和姻缘。或许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他会悔得用头撞墙。

既然写作能带来荣誉、能被那么多人关注,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码字?那种被人视作空气的日子,他早已受够了。为了延续这样的感觉,他决定将写作继续下去。

和很多人创作的动机比起来,这种想法有点俗气,不过也无可厚非。人是社会性动物,少了他人关注和点赞,哪怕富可敌国、誉满全球也是落寞的。

高考毕业时,他报了新闻专业。这不是他的选择,而是父母的意愿。他性格内向,和记者职业有着天然的背离。谁能想象一个在陌生人面前支支吾吾、脸会发红的人,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吗?不过父母却不管,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是同济大学最好的文科专业,也是给儿子最好的人生规划。走对大门,小门也得走对。他心里有千万个不情愿,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进了新闻专业学习。

不过,他还是给未来留下无限的可能性。充满诱惑的搞笑生活,他没有迷失在花前月下、网络游戏。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写作。有人讥笑他,觉得他在写作上花费这么多功夫,可能不会收到什么成效。毕竟那时不是上世纪80、90年代,文学也只能在大众视野之外苟延残喘,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很难引起轰动效应,作家靠着稿费只能过着不死不活的日子。不过,他却坚守在这片园地上。如果说写作初期带有功利性的目的,那么大学时则是真正喜欢这场脑力风暴。写作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绝不是有形的物质可以衡量的。岁月就在一篇篇文章的成稿中划过,周围的喧嚣也似乎从他的世界中消失。他能够听到的,只有键盘上的打字声和自己的心跳声。写作就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接近、把握那个真实的自我。

毕业时,他希望今后从事文字工作。不知是自身能力不够,还是文字工作僧多粥少的客观情况,直到毕业前一个月,他还是没有拿到一份就业协议。他算是豁出去了,按照杂志封面上的邮箱地址,斗胆向主编写了一份自荐信,希望他给一个机会。

其实,他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竞争的社会中,不会有人同情失败者的眼泪。

几天后,一封来自杂志社的电子邮件静静地躺在他的邮箱中。怀着激动打开了邮件,里面是充满着关爱的文字。主编首先肯定他对于文学的热爱,特别是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这份热情尤其难能可贵。不过他话锋一转,指出在坚持理想的同时,更要扎根于现实。任何脱离现实的理想,最终只能成为幻想。主编讲述他的成长经历。他也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希望进入高等院校接受专业的文学熏陶。无奈,高考中他马失前蹄,终因几分之差被某名牌大学中文系拒之门外。他有过一段时间的消沉,甚至亲手撕毁写好的文稿。他将自己的苦闷,写信给一位知名作家。作家很快给他回信,鼓励即使不经过专业学习,依然能在写作上收获成功。他进了一家工厂当起了普通工人,工作之余则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他与那位知名作家保持着联系,不时将新作寄给他。经过一番润色和修改,他的作品频频在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上发表。几年后,他在圈子里有了一定的名气,于是辞去工作,应聘到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这么多年来,在他的手中培养出很多文坛新星。如今,他已是这家杂志的主编,依然关注新人的成长。最后,他相信执着于文学的我一定会像他那样,在追逐梦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完这封长长的邮件,嵇振颉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结束消极等待的状态,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为了心中的写做梦,他首先需要解决生存问题,这样才能在追梦旅程中轻装上阵。

他的真诚打动了招聘人员,终于在毕业前最后一刻觅得一份比较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我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的作息很规律,下班后基本上是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继续着心爱的写作,虽然放弃很多娱乐活动,但是我依旧乐此不疲。

由于上班时留给他充足的思考空间,发表文章的数量较前期有了显著上升。有写作的陪伴,再枯燥、再无聊的工作,也不会将青春激情消磨殆尽。文字背后蕴藏的力量。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看不见也摸不着,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透过文字,可以梳理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为未来的人生走向进行规划。

换做一般人,能每月发表几万字的稿件,时常在知名期刊上看到署有自己名字的文章,一定会志得意满。他始终没有满足,深知自己的文字还有很多缺陷。和名家相比,他的稿子缺乏意境和深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除了写稿子,他几乎都在阅读国内外的各类作品。他的床上,堆满各种文学类书籍。只要一有灵感,哪怕已是深夜,已经上床,他也会披一件外衣,把所思所想迅速记录下来。

2015年4月,他开始写作励志书《人生不设限,让成功来得更猛烈些》。这本书,主要是针对迷茫中的80后、90后。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将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让身处迷茫、黑夜中的我们看到光明,看清前方的路向何方。或许书名就是他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他就是喜欢去尝试、去打破过去生活的宁静。也许会成功,也许可能失败,但不去尝试,生命只能或作一片苍白。

当他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时,窗外已是东方吐白。他带着探险者的心境投身到写作中,不断拷问灵魂深处的阴暗,进而完善自己的人格。我坚信:只有经历这样一番苦炼,不断挑战生活的界限,他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因为,他不给人生设定界限。(上海文艺网   总编辑    毕凌锋)

  嵇振颉的个人简介:

  

  嵇振颉,男,同济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在职研究生。现为《中国青年》杂志特约记者、杨浦区中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成员、东宫文艺创作中心成员、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及特约记者。
  
  曾获“书香赣鄱•阅读改变生活”读书征文一等奖、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一等奖、“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精英”、“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第十二届“绿城文学”杯全国文学艺术创作大赛银奖、第四届“东方美”全国诗书画大赛银奖、第五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银奖、“珍惜互联网、共建e家园”有奖征文二等奖、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大美大爱润龙江——学习最美教师张丽莉征文大赛三等奖、第九届“紫香槐杯”全国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优秀奖、“嘉隆杯”杨树文化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三峡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佳作奖、滕王阁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佳作奖、金马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等三十余个全国性文学大赛奖项。
  
  作品百余万字散见于《意林》、《人生与伴侣》、《做人与处世》、《演讲与口才》、《知识窗》、《家人》、《百家讲坛》、《当代青年》、《东方青年》、《山东青年》、《辽宁青年》、《山海经•打拼》、《幸福•悦读》、《智富时代》、《中国花卉报》、《羊城晚报》、《思维与智慧》、《学习时报》、《特别文摘》、《特别关注》各类报刊,还有多篇作品入选《智慧背囊》丛书、《时文荟萃》丛书、《心灵物语》丛书、《语文树》丛书、九天志达“青春风尚”系列等各类选集。
  
  个人新著《人生不设限,让成功来得更猛烈些》,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于2016年1月正式上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