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与现实美的结合——杨家衡先生书法集序

 

著名大篆书法家杨家衡先生

  杨家衡先生善书大篆,这是笼而统之的说法。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家衡先生专攻金文,如果说他擅金文,那就确切了。这本书法集中大部分为金文书法作品。

  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这种深奥神秘的古文字,究竟含有多少远古的信息和先民的智慧,恐怕是不可穹知的。由于它难识难写,现代人写金文的人少之又少,但正因为它的久远和古朴,就更具魅力,令有志者更加神往和痴迷。家衡先生就是这少之又少者之一。这种探索精神,很令人敬佩。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金文铭文都是铸造的,没有墨迹,但是铸造加工前一定是写到铸模上的。有资料证明,商代已有毛笔,现在的金文字体落墨,也就是一种艺术的复原工作。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看,金文起于商,在西周时期已经成熟,称得上是鼎盛时期。如前期的《大盂鼎》、《小盂鼎》,中期的《大克鼎》、《墙盘》,晚期的《毛公鼎》、《散氏盘》、《颂鼎》、《号季子白盘》等等。但由于时期和国度不同,风格和特点就有些差异。《毛公鼎》精巧流贯、《散氏盘》自由疏散,《号季子白盘》优美潇洒、《颂鼎》遒劲婉约,可谓灿烂辉煌,这些都是为金文书法作品的丰厚营养。由于大篆尚有象形的痕迹,所以别有一番趣味;又由于有铸造加工的工艺性,更具装饰味,这些都是金文有别于小篆和其他书体的特质。家衡先生学篆过程中曾广泛涉及各种铭文,从这本集子可看出集各家之所长,当然也有侧重,《颂鼎》的影子多些。在篆书创作中,不免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古代铭文的字数有限,用今天的词语写远古的书法字体,很多字是查不到的,如何借鉴甲骨文和小篆,如何搭配偏旁部首,如何借鉴古今大家来再创造,还要和谐统一,都是需要文字学养的。在这方面,家衡先生下了很多功夫,具有独到见解。关于这一点,本作品集里先生的文章《大篆辨识、临帖及创造思考》中有所论及,不再赘述。集子中的几个长篇作品的成功创作,标志着家衡先生大篆书品已日臻成熟。仅仅把篆字罗列成篇,还不能称其好的书法作品,要有一个升华过程,就是如何将大篆融进现代人的情感,,如何变成有血有肉的艺术品。在这方面,现代一些写大篆的名家都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商承祚、大康、刘自 邱星、刘江等人。家衡先生在学习金文过程中,也不断借鉴现代金文名家作品中的清新气息来充实自己,在思索和探求的过程中,逐渐接近古典美和现代美相结合的境界,这就形成了他的大篆特点:遒劲凝重,又不死板,灵动而婉约;笔画搭接处如焊接状,用笔老辣,飞白自然,极富金石意蕴与装饰美感;谋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因形而施,各尽其态,再配以淡墨的释文,做到主次、浓淡、重轻之辩证统一,很具观赏性,将远古拉到了你的近前。

  还想提醒读着注意的是,这部集子书法作品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家衡先生自赋诗词及自撰联语。关东兰亭书画会倡导会员自作诗文。在这方面,先生时践行书画会倡导新风的佼佼者,同时也表现出先生文学修养功底之深厚。

  明人吴宽在《匏翁家藏集》中曾说:“书家例能文辞,不能,则望而知其笔画之俗,特一工而已。世之学书者,如未能诗,吾未见其能书也。”当然,此论在现代社会未必绝对化,但书家能诗,字必脱俗,,格调必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书史也证明,传世佳作莫不是自书自作诗文者。家衡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展事、不同场合、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诗作,以金文、行草、隶书写成书法作品,也可以说是“笔墨当随时代”耳!先生还善于乐于为友人做冠名诗或藏名联语,,让古老文明与现代人名联姻,,每有佳句,求字者和欣赏者,无不津津乐道。先生虽近耄耋,仍文思敏捷,活力和精神不减。近年来其书法作品,屡见国家级、省市级展览,以及多种书法集中。

  以上这些文字,意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这本集子,更深入地了解家衡先生的书法历程,但愿对那些有意学习大篆和诗文连赋的朋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郭如石 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关东兰亭书画会副会长,关东兰亭印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