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尚才先生草书之笔墨意义
李尚才草书之一
草书形成于汉,以结构简练、行笔连绵为特征,常在行笔狂乱中而又有奔逸顾盼、气势贯通之美。李尚才先生的草书创作博采众家,尤尊“二王”行草。近年来其创作由小到大,专注于狂草巨幅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激荡、狂放大度,而又明快飘逸的书风。这也可谓是其山东汉子的豪气干云、奇倔磊落性格、心性的袒露,也是其大草书风要传递的笔墨审美,更是其创作令人心醉着迷之处。
李尚才先生能在草书创作上,于年至天命开始,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取得羡煞旁人的成绩,绝非朝夕偶得之能、包装炒作之功,实乃其为艺三十余年笔耕不辍、历尽甘苦,广积博收、悉心探索之功。
他曾言道:“作为一个书法家,在他年轻的时候,守候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在锤炼技能的阶段,坚守那一路家法,各有不同的取向和要求。真能坚守住的,都各有洞天。无论是王颜柳赵,还是苏黄米蔡,能与那位神仙相依为命一、二十年,都能成就自己的书法梦想”。李尚才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二十多岁与书法结缘,到天命之年都是心无旁骛的专注于“二王”书帖之上,期间参评“兰亭奖”及其入选十余次国展,都是以二王小行草作品为主。
李尚才行书之二
与此同时,李尚才先生又从孙过庭、文徵明、董其昌、王铎、黄道周以及魏碑墓志等历代名家碑帖中汲取优长,吸收其笔法、墨法,以及学书思路和笔墨思想。比如,他一向推崇唐人孙过庭的“五乖五合”之说,在李尚才先生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明确、最概括、最高级的书学警句,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而一个书家把心灵安顿在悠闲、散弹、逍遥之境的恬逸之中也是最为符合艺术创作的了。
若说,李尚才先生之前于“二王”行草等前辈巨匠简牍碑帖上的长期钻研,是其在书法学术理论、实践创作上的长期积累;那么,其花甲之年后的变法,就是质的飞跃。这种由“二王”行草到“狂草”之间的跨越,不是急功近利者背叛传统、盲目标新立异,而是于传统中扎根愈深、积累愈厚,最为个性鲜明的裂变。更是一个有责任担当的书法家,对当下书法创作中,常常为人所诟病的“形式主义”、流行化的“二王”行草书等等一系列怪僻现象,反思考量之后的自我突破。同时也是,对书法界“短平快”的弊端,“拼贴组合”、色纸充斥的浮躁风气的坚决抵制。
翰墨中华•当代书法名家10人”双线联展中展出的这些作品,落墨雍容、飞白相接,满纸龙蛇、气贯如虹,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而这也正是一个有40年军旅生涯的齐鲁汉子长期生活于“燕赵之地”,豪侠仗义、慷慨悲歌的天性使然。
细细梳理李尚才先生,于书法上研究、实践,创作、变法的历程,探究其在草书理论与实践上三十余年来追寻的笔墨意义,笔者认为无外乎“最扎实的学养展现,最真的实情感倾诉”十六个字。于 “最扎实的学养展现”,有了在前文连篇累牍的阐释分析,就无需赘言了。而其“最真的实情感倾诉”上的呈现,正如先生自己所言:“特别是近几年,表达雄强的气势,解放独特的个性,抒发浪漫的情怀以及逸气纵横、喷涌式的书写状态,是我的全部艺术追求”。 也正如先生一幅对联中所写的那样:“悲歌动天地,狂草惊人心。”
因此,时代的书法家们能如李尚才先生一样,在痛快淋漓的书写之中,呈现撼人心魄的艺术之境,吐露其对中华文化最真切的内心情感,也就找到了其书法笔墨真正意义了。(文/成功书画家网 《当代书家》记者 冯宜玉)
书法家简历: 李尚才,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